查看原文
其他

课本上不曾教过的这段历史,一个日本人帮我们写了

2017-06-12 梁文道 看理想

今天,道长为你介绍一个日本人写的一段中国史——《忽必烈的挑战》。


通过道长的讲述,你将了解到800年前的北京、800年前的中国。


那时候,还没有“一带一路”的概念,但是蒙古帝国的商业网络却已经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并且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全球化”。


这样的历史,我们在课本上或许不曾学过,但却是真实发生过,也能给我们今天。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收看一千零一夜



忽必烈的挑战(一)

蒙古式的一带一路


本文节选自 看理想 [一千零一夜 ] 第189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13vcni8i&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集精彩抢先看


杉山正明这一代日本历史学家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想告诉我们——原来最早的全球化是蒙古帝国建立的。

——梁文道



800年前的北京


今天的中国城市,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我们很难想象到,它久远年代之前是什么模样。


比如说就像我现在所在的北京的这片望京地区,几十年前都是一片田地。


但是大家能不能想象得到,在八百多年前的时候,它其实是一片草原。


没错,八百多年前的北京附近其实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地,没有太多的农垦开发,他们逐渐地变成田地、有农村是之后陆陆续续的事情。


八百多年前,这片地方之所以是草原,那是因为它处在一个都会地带之内。


当年这个都会区,处在一个很特殊的王朝统治之下,就是元朝,或者用今天学术界里面比较喜欢的讲法,就称之为蒙古帝国,或者叫作大元汗国。


当年那个北京,我们今天不容易看到它留下来的遗迹了,但是如果你生活在北京的话,你仍然在日常生活之中,天天都可能跟元朝的北京打交道。


比如说我们讲胡同,“胡同”这个话原来是蒙古语,意思指的就是水井。


有水井处的地方就叫胡同,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讲的,像窄巷子一样的胡同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重要的地点,比如说北京的中南海,在过去就是元朝的国都——大都的太液池。


太液池


这个池是当年特别开凿出来的一片湖水,有没有实际作用呢?当然有。


但是更多时候,它是为了要满足蒙古人对一个聚落,或者对一个大型聚落的那种感觉和想象。


我们去看看当年蒙古帝国从亚洲的这一端,一直到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几个四大汗国它们的都城,都有这种中心挖湖,或者沿湖而建的这么一个习惯。


当时北京最大的一片的水域,还不是太液池,而是今天我们觉得只是像地名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积水潭。


积水潭这片水域过去它是一大片的水泊,水还相当的深。它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开凿出来积水潭是为了要连通运河。


积水潭旧貌


北京的运河体系是能够沿着通惠河,一直通到通州。


今天的通惠河


在通州就汇合南北两条运河,往南就直通大运河,北边横向的运河通到直沽,直沽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天津。


天津作为北京外港这个完整的概念,就是在元朝的时候底定下来的。



马上民族的生活习惯


元朝的时候,为什么会在这个都会地带里面,还会有草地、有草原呢?


元朝就跟金、跟辽一样,因为是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国都,他们保留了某种游牧民族的习惯:


定期地采取一个迁都的形式,他们都分别拥有两个甚至有时候是两个以上的国都。


夏天的时候,到北边一点的都城避暑,到了夏天过了,那么再回到南边这个正式的、比较有规模的正式国都。


那么今天的北京既然是元朝的大都,往北就是今天的内蒙古的元上都。


元上都遗址


从元上都一直到我们今天的北京,这中间一整片区域内,当时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干道,中间有驿站,有很多各式各样围绕着某些特定工业发展起来的一些城市。


比如说张家口,其中一片区域——洗马林,过去是整个欧亚大陆上面生产最昂贵的纺织品跟布料,还有做衣服的城市。


洗马林城墙


它从撒马尔罕,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名城,调集过来一些世界上面最了不起的裁缝,在那里专门制造一些很昂贵的衣服,去送给世界各地的蒙古王公贵族。


在这一整片区域里面,蒙古人保留了这种游牧习惯。


所有王公贵族底下都有他们的马匹、有他们的佣人,然后他们要定期地南北、南北这么来来往往,所以这附近一定要有很多草原。


甚至就在今天北京城市的中心,我们都很难想象,过去都有刻意保留的一整片草地,是用来给他们结帐篷的。


就算建立了那么有规模的紫禁城,今天的故宫,它原始的基础就是在元大都的宫城上面建立起来的。


即便是这样,它仍然保留了要结帐篷、立蒙古包这样的一个习惯。


我刚刚跟大家所讲的这个元代的北京,元代的大都,这样一个重要的都会区域,它为什么要这么修筑,为什么要耗那么大的力气,把这个地方建成这么有规模呢?


这么一个外来的蒙古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这个城市,为什么要这么干?


那是因为它要在这里规划跟统治一片人类历史上面从来没有见过的,至少在那个年代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庞大的世界帝国。



世界性帝国


这个概念就是我今天手上拿的这本书——《忽必烈的挑战》,它的作者杉山正明在他十几部著作里面反复宣说的一个观点。



杉山正明是今天日本的蒙古史或者是说内亚游牧民族史的权威,在整个华文世界,近几年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杉山正明主要透过一连串关于游牧民族,特别是和中国相关的一些历史著作,给向来都有的一种汉人中原、王朝正统观的这些读者们,一个非常大的震撼。


因为他的观点是那么地新颖、那么地特殊,难免就会引起很多传统的中国读者,以及世界学术界比较传统的学者们的挑战跟质疑。


杉山正明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里面的这段话,看看大家有什么想法。



经过了忽必烈时代的三十余年,大元汗国变成了世界史上未曾有的国家。同时,欧亚世界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


至少在东从日本海西至多瑙河口、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蒙古领土之内,国境的壁垒都消失了。


然后,包括欧亚与北非在内,陆上与海上的通商壁垒也悉被除去。人类主要的生活舞台几乎都透过“人与物”的循环,缓缓地被联结在一起。


那不是借由军事力被强制联结在一起的,而是透过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举政权之力整备、维持的交通网以及所利用的通商,稳稳地被联结在一起。


蒙古虽然仍旧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此刻却是透过以中国为中心的巨大经济力,领航着世界与时代。


时代从军事演变到经济。虽然仍是极为微小与缓慢的,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开始动了起来。



这段话描绘出来的蒙古帝国,好像跟我们小时候学到的那样的蒙古帝国差得很远。


我们以前所知道的元朝是个很短命的王朝,在那个王朝里面,由于一个暴酷的异族统治,使得人们生活民不聊生。


终于到了元末的时候,烽烟四起,各处汉人义军起来,才一举把它推翻消灭,这是一个我们从小到大所认识的元朝。


可是如果你把目光放大一点、放远一点,你就会发现,似乎当时在世界各地,很多人对于元朝的想法跟我们汉人是不太一样的。



元朝的真相


比如说有名的马可·波罗,他来到东方,最称赞的国家、停留最长的国家,就是中国。那个中国当时正正就是在忽必烈的统治之下。


在马可·波罗笔下,元大都——就是北京,它的壮丽、它的辉煌,世上没有一个城市比较得了。


但是你要是说到要享乐,似乎好像到了上都,也就是今天内蒙古的开平那个地方,也就是以前的金莲川,那个地方好像更迷人。


可是那个时候中国,要说到上都也好、大都也好,要讲富庶、要讲人口的繁多,都绝对比不上另一座城市,就是当年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会——杭州。


元朝的杭州


离杭州不远又有一座城市叫刺桐。


欧洲人,连远在英国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座城市叫作“光明之城”,那就是刺桐。刺桐就是今天的福建泉州,世界第一大海港。


在这座海港上面,有来自各国的宗教的使团。


直到今天,我们在泉州还能够看到来自波斯的拜火教的教堂,还有来自中东各地的穆斯林的清真寺,甚至过去曾经还有过天主教堂,这个天主教堂甚至是有大主教常驻的大教堂。


泉州今天仍随处可见的教堂


在北京,元朝,八百多年前,就有罗马教宗派过来的特使,忽必烈批准:“你就留在这儿,”成了这里的大主教——枢机主教。


而在山西又有一些地方,整片地方信的是聂斯托利派,是基督教里面的异端。


山西还出了一个人,这哥们,远行一直出去到了巴格达,最后居然成了整个聂斯脱利派——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景教”——“景教”的教宗。


各位想象得到吗?一个山西人,到了巴格达,成了聂斯脱利派的教宗。


这个就是元朝的真相,这是一个世界帝国,这个国家里面各色人等互相往来,他们为什么都能够汇聚在这里,其中一个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钱。



忽必烈的挑战


《忽必烈的挑战》这本书要告诉大家一个中心论旨,是忽必烈他统治帝国的眼光,跟以前历史上的中国帝王不太一样。


甚至跟他的爷爷——成吉思汗以来的历代的蒙古的统治者都不太一样。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蒙古曾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一个军事集团力量,这个军事集团力量从成吉思汗一直到忽必烈登位,那短短几十年之间,迅速地如烈火一般地焚烧了整片欧亚大陆。


这个大进军,西边最远到了欧洲,把俄罗斯大片土地纳入他们的统治范围,再往西南一点几乎就要到了非洲,因为当时他们进逼埃及。只是在那里尝到了兵败,就止步于此。


但是到了忽必烈的时候,这个帝国由于它的疆域太过广大、幅员太过广阔,蒙古人再怎么好战,再怎么凶悍,到底这个骑兵游牧民族他们的人数是不够的。


更何况他们的组织是非常松散的,不像中国有一个早已存在千年之久的很系统的、很细致的一个文官系统,去协助它做种种的行政管理。


因此在那个时候,蒙古帝国已经成为四大汗国,各自分立,甚至有时候常常还互相纠纷。


但是杉山正明说,你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四个汗国之间完全没有关系,这所谓的四大汗国,就算再怎么对立,它们彼此之间的战争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


它们之间再怎么样不愿互相往来,但是定期的相互的拜访,尤其是来到北京的这些使节团,是络绎不绝的。


更重要的是,无论你是在俄罗斯的基辅,还是在叙利亚今天内战之中的大马士革,你凡是在那里,你是一个蒙古贵族王公,你都会收到从北京送去的马银锭,或者叫马蹄银。


这是当年蒙古帝国全境底下最重要的一个货币单位。这个白银做成的东西,它贯通了整片欧亚大陆,整片欧亚大陆是透过它在进行商贸上的运转的。



忽必烈的统治术


忽必烈知道他不能够用政治的强制的方法统一整个帝国,他甚至连要控制他征服回来的南宋这片土地都不是那么容易。


那他怎么样使得这个帝国全境愿意臣服于他呢?就是他要给大家好处,给大家经济利益。


他跟他任用的一帮谋臣策士,这里面有契丹人、有穆斯林、有高丽人、当然还有大量的汉人。


这些人给他提供出来的意见,总合起来是这样的:首先要重用穆斯林商人。


这些穆斯林商人在当时有各种各样的集团,这些集团都可以叫作斡鲁脱克。


斡鲁脱克是突厥语的汉文翻译,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伙伴,用今天的角度来讲,那就是公司。


就是我们几个哥们,我们拼一些钱出来,合伙做档买卖、搞投资,就叫斡鲁脱克。


这个斡鲁脱克发展得大的时候,就像今天的大型企业,比如像阿里巴巴,或者像恒大这样,什么行业都搞,甚至最后搞银行,然后搞物流。


我们今天讲的“一带一路”,它曾经有过一种运作模式,是透过这些斡鲁脱克来运转起来。


他们都是穆斯林商人,穆斯林曾经是世界历史上面最精明、最高效率、最守信用的一批商人。


忽必烈重用他们,因为蒙古人从来都喜欢他们,蒙古人进军之所以如此高效,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懂得跟他们勾结在一起。


蒙古人过去游牧的时候,同时也经商,他经商的伙伴就包括了这些穿行于整个丝绸之路上面的这些斡鲁脱克,跟他们交易的时候,同时也迅速吸收外来的一切的资讯,学习外来的技术。


通过这些商人,掌握了外来资讯、外来技术,当他要出征的时候,他就能够提前知道,下一座城市的城防怎么样,里面的政治情况如何。


那些商人愿意帮助蒙古远征军,是因为蒙古人攻下这个地方之后,会很重用这些商人,让他们来代表自己去收税、帮他们管理财务。


蒙古帝国就是这样子一步一步地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


蒙古帝国版图


这些穆斯林商人,就帮助忽必烈汗用广大的通商网路,去让白银在帝国之内运转。


这些商人要搞生意、要搞买卖,他也要有资本,这些资本由何而来呢?是由蒙古的王公贵族们,不断地就拿白银给他们当本金。


那蒙古贵族他们的本金又来自哪儿呢?就来自忽必烈的赏赐。


忽必烈又哪来这么多的白银发给大家呢?那是因为他收税,他向那些商人收税。


忽必烈时代的元朝收税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特别的。


第一,中央政府不收农民的税,不收土地的税,这些税收地方政府都留着,用来维持地方的建设、福利、治安,用于地方政府运作。


中央政府收什么税呢?当时的元朝的中央政府八成的收入来自盐税,是一种国家的垄断事业——就是产盐,就跟中国历代王朝差不多。


第二,它收的是商业税,这个税入占它所有收入来源的一成半。


这个商业税其实就是销售税。他收税的方法非常非常简单,不是你开一家公司我这个环节扣你什么税、那个环节扣你什么税。


是到了最后,无论这个物品卖到哪儿,就在那一点,它卖出了是什么价钱,我在里面收3%。


直到今天你都会觉得这个税率是非常的低。没错,它就是这么低,它不止这么低。


他还历史性地取消了欧亚大陆上面各个地方、各个国家之间的过路税,这些过路费他全部不收,因为他希望商人做买卖。


一个商人,如果跑那么远的地方不断给过路费,那我这生意还怎么做呢?


整个元朝,蒙古人的统治就是希望商业发达,商业越是发达,销售税再低,它的钱都能够挣得回来。


又由于为了要让这样的商业能够运转起来,所以蒙古人很注意基础建设,特别是忽必烈。


像在北京,他再次凿通了曾经淤塞过的大运河,并且开设各种各样的海港。


从他征服的南宋那里吸收到了大量的船舶运用的技术,又跟海上的阿拉伯、跟印度的远洋商人合作,终于打通了一整条海上的道路。


在当时从我们太平洋的这一岸到整个印度洋,到红海那一整条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是蒙古人的天下,全在蒙古人的世界利益网络之内。


而陆上,中国史无前例地从北边的西伯利亚跟黑龙江开始,一直到南方的越南和缅甸,都开设了畅通无阻而且安全的道路。


这中间每隔一段地方就有一些驿站,这个驿站蒙古人叫作“站赤”。


这里面都有各种各样的把守地方安全的人,所以使得当时一些来自别的地方的人,只要一进入蒙古人的范围,旅行就变得顺畅、安全而令人舒适。



提前800年的全球化


这样的一个世界帝国,是世界上面史无前例的。


因此杉山正明在这本书里,他提出的忽必烈的挑战是什么呢?就是他怎么维持这个帝国?答案是: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忽必烈设想的这一套固然是非常的完美,但它却太完美了。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没有种种的技术力量的支持,各地的这种联系、商务上需要的东西是不具备的。


就算他提前地把中国纳入了白银世界体系,但是这一切来得太早熟。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世界体系,对当时的很多人而言都太过超前了。


以前的欧亚大陆上面,各个文明圈之间就算互相有往来,但是从来没有像这样子过。


那就像是一个提前了八百年的全球化的时代,那是一个我们今天在中国都难以想象的过去。


但是当他们做到了,那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更重要的问题是,当它结束之后后人会怎么记住这个时代呢?我们下一期跟大家接着谈。





本文为节目文稿节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描二维码或阅读原文 收看本期完整节目


 延伸阅读 

 节目用书 


作者:  [日] 杉山正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译者:  周俊宇 

出版年: 2013-6-4

页数: 279



 下集预告 

6月15日,周四0点

第189夜:忽必烈的挑战(二)

优酷上线


 


听理想,今日更新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vol.31


杨照:别以为打下了天下,就能坐得住

扫描二维码或打开豆瓣APP收听


本文编辑 | 朵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